查看原文
其他

种业人生:育得金种慰苍生

点击关注☞ 中国种业 2022-06-21
了解更多种业内容●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●

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

除了提高亩产量

还要把种子技术

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


十一月初

湖南衡南县双季稻种植基地

传来喜讯

第三代杂交水稻“叁优一号”

双季亩产突破3000斤

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

再次刷新了杂交稻的亩产纪录



第三代杂交水稻具有高产、抗病、抗寒、抗倒等特点。因此,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也被袁隆平院士看作是突破亩产“天花板”的关键。



这个水稻基因为何如此强大?


要杂交出更优秀的水稻,首先要得到一株最优秀的“母水稻”,这个过程可谓万里挑一。


从2011年开始大量培育母水稻,到2015年才从上万株水稻中选出100多株候选“母水稻”。接下来,这一百多株“母水稻”,还要与上千种不同品种的父本杂交,大约经过了两年8代杂交后,整个团队在2018年才最终获得“叁优一号”最佳的父本、母本组合。




随着第三代杂交水稻的成功,这位“90后”老人的“禾下乘凉梦”和“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”正在一点点变为现实!




黄长玲是我国玉米界资深专家,在过去长达35年的岁月中,他一直在培育“三高三抗”的玉米良种,不仅高密度、高穗粒重、高结实率,还要抗倒伏、抗病、抗旱。但要培育出这样的良种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。

黄长玲在对数以万计大群体遗传基因的精心研究中,破解了玉米高产的密码。


每年7、8月份,在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,黄长玲都会准时出现在北京昌平的育种试验田,观察玉米的抗旱和抗倒伏能力。


从1990年选配到2007年,黄长玲用17年的坚守,终于培育出中单808品种,把玉米亩产从五六百公斤提高到1380公斤,成为我国西南玉米区,适应性广、丰产性好、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。之后,他培育的中单909又在东北地区表现出优越的特性。中单808、中单909新品种一举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桂冠。



小麦育种专家吉万全,长期奔波在全国陕西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苏等5个省份60多个试验点,用13年的时间培育出西农511小麦品种,最终被一家农业公司看中,买下了西农511生产经营权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因此获得技术转让费455万元,这也创下了陕西省小麦新品种转让费之最。




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堂
后厨蒸了6万个馒头
给全校师生品尝
高高的笼屉里冒着腾腾的热蒸汽
大家排着队领馒头
塞到嘴里吃上一口 越嚼越香


这个馒头是由小麦新品种西农979制成的,西农979的选育者是当地的小麦育种首席专家王辉教授。

1973年,袁隆平培育出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的时候,王辉也在我国一代育种大师赵洪璋院士的指导下开始小麦育种。“高产、稳产、抗病性强”是王辉给自己制定的育种目标,看似简单的几个字,却是大量精细而繁琐的工程。


小麦育种是个辛苦活,从9月初的整地、施肥,10月份的播种,冬春季的田间观察记载、抗病鉴定及大田管理,春末的授粉杂交,盛夏的分类收获、晾晒,王辉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地里度过的,十年如一日在试验田里一株一株地挑选。


令这位77岁的老人欣慰的是,西农979不但适合蒸馒头,还适合做面包,填补了我国高筋小麦的又一空白。


伴随着“西农979”在河南、陕西、安徽、山东等省150多个县区每年超过1000万亩的播种与收获,王辉教授的小麦育种团队,历经数十年,在黄淮麦区唱响了一曲小麦良种的丰收之歌。


生物育种被作为八个被点名的前瞻性、战略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之一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建议中,强调“以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,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”,良种培育从源头上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强大支撑。

科研永无止境
正是在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传承中
育得金种慰苍生的人生梦想
才得以一点点演变为现实
生物育种才能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

更多内容 戳视频

↓↓↓


来源:CCTV-2 《经济半小时》

中国种业整理




推荐阅读



 12月!玉米市场“黄金月”,种业人准备好了吗?

 精量播种时代“黑科技”,是噱头还是未来?

 两元一斤吃上好黄瓜,不要忘了他——追记“黄瓜院士”侯锋

 1999-2020: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发展历程

 涨姿势 | 育种材料跨境合作,利益如何分享?最新国际规则看这里→


▼更多精彩推荐,请关注《中国种业》▼把时间交给阅读


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,点个“在看”呗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